AI制药之光如何照进现实?
从探索AI制药(AIDD)的企业进化路径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方向。
继今年6月,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之后,12月中旬,晶泰科技也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拟以港股18C“特专科技公司”标准申请上市。
作为一家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由三位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物理学家于2015年创立,基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人工智能能力为支撑,提供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
晶泰科技称,已为辉瑞、强生、正大天晴药业、大熊制药及德国默克集团等全球生物技术与制药龙头公司提供服务。
不过,公司暂未实现盈利,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7.34亿元、21.37亿元、14.39亿元、6.20亿元。
而在资本市场,晶泰科技曾于2021年5月启动赴美上市计划,但随后搁浅。
赴港上市之前,晶泰科技一路斩获Pre-A轮至D轮共8轮融资,吸引了腾讯、红杉、中国人寿、谷歌、Mirae Asset等机构的目光,合计融资7.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估值从Pre-A轮融资后的1030万元人民币,大涨至D轮融资后的19.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六年时间估值暴涨约1360倍。
不过,头顶“AI制药”光环的晶泰科技,商业化之路漫漫。
公司在招股书中称,已就“药物发现解决方案”订立约118项协议,包括约16项合作项目(其中部分已进入IND阶段),但何时能有一款AI药物获批上市,仍是未知数。
聚焦药物发现设计
作为一家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的关注领域相对垂直,更聚焦AI赋能早期药物发现设计,以及材料科学研发的解决方案及服务。
晶泰科技介绍,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提供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两大业务板块。
其中,“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专注于识别和开发对特定疾病相关靶点表现出药物活性功能的分子,从靶标验证、苗头化合物识别、先导化合物生成、先导化合物优化至临床前候选药物推荐,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的整个过程,且涵盖了小分子、抗体、多肽、ADC及PROTAC等多种模态。
此外,晶泰科技方面近日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公司“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与生物医药CRO公司业务有所不同,“如固态研究服务,公司面向的是有机小分子和复合材料配方市场,包括药物、农药、有机半导体材料、OLED、新能源电池电解液配方、高级陶瓷配方等高附加值材料。公司的固研服务是公司AI for Science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晶泰科技看来,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同时具备基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驱动的自动化湿实验等三位一体的能力。
“公司的晶型预测能力也是生物医药CRO所不具备的能力,公司的晶型预测能力连续获得了晶型盲测大赛的冠军(预测的材料包括药物、OLED、有机金属等)。公司目前已累计300+复杂体系分子的晶型预测案例……”,晶泰科技回复时亦提到。
“2016年,我们参加了辉瑞举办的全球晶体结构预测(“晶体结构预测”)盲测并实现准确预测”,公司也在招股书中披露。
由于晶体结构预测与药物设计及发现有着相似的基础方法及问题解决模式(即通过目标函数在大量可能的结果中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公司自然而然地将业务拓展到药物研发行业。
在此基础上,晶泰科技于2017年开始与辉瑞合作,提供多晶筛选与选择服务,并于2018年与辉瑞订立为期十年的战略合作研究与许可总协议。
而晶泰科技的高光时刻,不得不提到其与辉瑞公司在新冠药物上的合作。
“我们的晶体结构预测能力及与辉瑞的长期合作最终使我们能够在开发及生产Paxlovid(为2021年全球抗击冠状病毒的关键时刻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口服COVID-19药物)方面作出贡献。”
除了辉瑞,晶泰科技称与强生、大熊制药及德国默克集团等全球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均建立了合作关系。
而在国内药企合作方面,海思科(002653.SZ)、恒瑞医药(600276.SH)、翰森制药(03692.HK)、上海医药(601607.SH)、华东医药(000963.SZ)的人工智能合作伙伴中,均有晶泰科技的身影。
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分别有43名、75名、120名及107名客户。
估值6年暴涨1360倍
从收入贡献来看,“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是晶泰科技的核心业务,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贡献收入分别为1266.6万元、3934.6万元、8766.6万元、3609.6万元,占总营收的35.5%、62.7%、65.7%、45.1%。
除了提供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解决方案,公司亦与若干药物开发者合作,共同研究各种治疗靶点(合作项目)。
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分别拥有约10、18、47及37个产生收入的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及合作项目。
公司就“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收取服务费,并向客户交付研究成果时确认收入。
在两大业务板块的带动下,晶泰科技近几年收入大幅增长,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分别为0.36亿元、0.63亿元、1.33亿元、0.80亿元,但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分别为7.34亿元、21.37亿元、14.39亿元、6.20亿元。
2023年,公司预计将继续亏损,主要由于增加研发活动、实施商业化计划(尤其是在美国及欧洲)以及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相关的预期成本及开支等因素。
不过,这并不妨碍头顶“AI制药”光环的晶泰科技,被资本市场追捧。
招股书显示,晶泰科技一共经历了从Pre-A轮至D轮共8轮融资,吸引了腾讯、红杉、中国人寿、谷歌、Mirae Asset等机构的目光,合计融资7.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3年上半年,就透过股权融资筹集的资金总额而言,晶泰科技在全球的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发现公司中排名第一。
随之,公司估值从2015年Pre-A轮融资后的1030万元人民币,大涨至2021年D轮融资后的19.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六年时间估值暴涨约1360倍。
商业化之路漫漫糖心vlog官网
AI药物的商业化之路漫漫,如何打通盈利模式,是晶泰科技仍面临的挑战之一。
已有100多家客户的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称已就“药物发现解决方案”订立约118项协议,包括约16项合作项目(其中部分已进入IND阶段),但何时能有一款AI药物获批上市,仍是未知数。
而且,纵观整个AI制药赛道,也没有一款AI研发的药物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在近日的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药企希望依托AI制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不过在实际的合作中,AI制药并不如预想的那般顺利。
“药企通常依靠各自的研发数据进行药物研发,这部分数据是否能开放给AI制药企业,目前依然谨慎,而且在与AI制药公司的合作中,药企也更希望看到AI筛选的分子进入临床并得到长期验证的结果以后再买单”,有制药企业人士分析指出。
另一个挑战在于,在制药企业面前,AI制药企业的话语权仍然较低。
如2022年,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与赛诺菲签订了总规模12亿美元的大单,但其收到的首付款仅为2150万美元,而这个数值已经是当时中国AI制药企业收到的一笔较大规模的首付款。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晶泰科技的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53.8%、67.5%、51.4%及51.4%,如何留住客户,并获得可持续的成长,是公司仍需回答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