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魏笑 深圳报道“从近期国内A股和港股市场的整体趋势来看,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终于迎来拐点。”近日,亚布力论坛主席、元明资本创始人田源在第八届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
深圳应如何抓住机遇,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对此,专家们表示,发展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应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包括吸引生物医药人才聚集、促进业内人士的密切交流、利用头部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等。
深圳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华伟表示,“深圳应发挥自身优势,包括吸引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专家,展现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态度,以全球视野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做最核心的事。”
tangxin
美国工程院院士孙勇奎表示,从资本端看,我国经历了10几年的创新药发展高潮后,目前资本市场开始回归理性。有人认为目前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寒冬”。
无论从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相较2021年预期跌逾30%来看,还是国内的港股18A的破发比例等,均可以看出创新药发展遇到一定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国内Biotech企业遇到现金流紧张问题。对此,普瑞金(深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栗红建表示,生物医药行业,尤其是细胞治疗产业,整体呈现出“卷”的现状,“卷”也与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有关。
田源介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2015年医药审批制度改革后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尤其是2018年,港交所推出港股18A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有几十家生物医药公司赴香港上市,在市值最高点时,百济神州达200多亿美元,药明生物达四五千亿美元。
然而自2020年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开始减缓,逐步进入行业“寒冬”,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市值距高点平均下降了三分之二。二级市场的惨淡直接导致一级市场投资人的“躺平”,生物医药企业募资困难、投资均较为困难。
从2022年上半年VC/PE数据来看,美国募资总额上升17%达到2000多亿美金,投资数量上升14%,投资金额达到6000多亿美金,上升3.6%;但我国募资总额下降10%,投资数量下降了30.9%,投资金额下降了54%。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我国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已向好,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将迎来新“拐点”。
栗红建表示,过度内卷将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其肯定是不可持续。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因此“困境”同时意味着机遇和“拐点”。
从自10月开始的国内A股和港股市场整体趋势来看,生物医药行业已经开始反弹,“寒冬”终于迎来拐点。“在过去两个月,港股18A公司中大部分企业市值都翻番了,A股市场也表现出同样趋势,大部分企业有所回升,回升幅度达50%,甚至1倍,”田源称。
原因为何?田源表示,主要原因为我国防疫政策发生重要变化,使得资本市场对我国明年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所以,我觉得虽然现在说生物医药行业‘寒冬’已过有点尚早,但春天应该不远了。”
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回暖无疑会给Biotech企业带来“生机”。栗红建表示,目前Biotech企业取得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个,即合作授权获得资金、产品上市销售实现现金流回流,以及我国最为普遍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满足企业研发需求。“很多生物医药研发公司因为‘卷’活不下去,投融资环境改善有望给一些创新药企带来生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创新药企来说,受集采影响,有出海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出海是创新药企业研发成果能快速、增大商业化回报的重要方式。“研发创新药基本需要10-15年的时间,差不多15-26亿美元的资金,创新药公司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化方式相当重要。因此,做新药研发时,不能仅局限于国内,眼光一定要放到全球,这样才能最大化收获相应回报。”孙勇奎称。
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建新也表示,虽然国内市场也非常大,但开发新技术不能只盯着国内的市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国内外生物医药公司合作,使得产品走向国际化,惠及全球患者。”
只有在临床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药才能有机会“出海”。孙勇奎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源头创新,有了源头创新,才可能发明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分子资产IP,这样才能带动产业发展。
栗红建也表示,创新药的商业价值由其临床价值决定,商业国际化程度决定了其在全球中的商业价值。因此,创新药研发以满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按照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发、布局、立项。
“以普瑞金为例,我们将细胞药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即从肿瘤到非肿瘤、从自体到通用、从手工到半自动再到全自动的趋势进行研发布局;因普瑞金自成立之初便以全球布局为方向,通过全球合作已使核心产品在中国、印度、欧美等地同步开发,全球化进展较为顺利。”
深圳要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应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例如在人才集聚方面,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科大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张绪穆介绍,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聚地是旧金山湾区和波士顿,主要原因在于哈佛大学、伯克利、MIT等一众高校形成集群优势,科研院校的基础研究成果是助力产业源头创新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吸引人才很关键,但将人才引进后的人才管理问题也同样需要关注。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院长陈有海表示,针对人才和人才项目的评判标准等亟需改善。现在建设人才团队的方式是引进和培育,每个产业有自己特定的规律,医药产业亦是如此,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评判人才。
“我发现有些一流人才被引进后却慢慢变成了‘二流人才’,原因是行业生态环境不合适,针对人才的评估系统出现了问题。生物制药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一些评估机制需要短期内出成果,这是不合适的,这样会把人才给磨灭了。”除人才集聚外,业内人士的密切交流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田源表示,从硅谷、波士顿等全球发达地区来看,业内人士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但深圳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他们可以在咖啡厅餐厅等随时随地沟通包括钱和钱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产业人才和投资人间的交流等。”
企业方面,段建新表示,企业一定要深耕自身技术,使得技术真正能满足目前临床急需;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希平建议,企业研发创新药时应选择市场较大的领域,这样一旦创新成功了就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此外,应选择门槛要高且有核心竞争力的赛道,只有这样才能抵制模仿。
深圳应利用头部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田源介绍,深圳应努力为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的崛起创造条件,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把旗帜树立起来。“例如深圳医疗器械行业龙头迈瑞医疗,有近4000亿市值,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人人皆知,对很多年轻人和中小企业产生鼓舞作用,如果深圳能诞生许多像迈瑞、比亚迪、腾讯这样的生物医药标杆企业,那么肯定会对本地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张绪穆进一步建议,在企业投资方面,深圳可先行先试,从源头创新开始投资。值得注意的是,陈有海表示,其发现国内很多生物医药领域投资者常因畏惧风险过高而不投资某个新赛道或靶点。“如果我们持续以这样的心态进行投资,那我们永远都将是跟随者,而不是行业领军者。”
因此,投资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政府基金。值得庆幸的是,高峰论坛上,深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5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并鼓励支持一系列社会投资基金落地深圳。
在产业孵化方面,张绪穆建议,应寻找著名的科学家,让其作为企业的科学创始人,把握企业研发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研究一定要以未来科学发展趋势和实际产业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才能迎来春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