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发电机公司
Mou Mou Jidian Generator
客户统一服务热线

020-88888888
13988889999

糖心vlog新闻中心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

2019.6 (上海医药大学丛书)

生物医药大时代体现在供给和需求的深刻变化,

一是生物技术进入新的革命阶段,多种高新技术会聚,促进突破性疗法和创新药物不断涌现,基因工程的生物制品为精准医疗创造充分条件。

二是企业发展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原始积累,200多个国家级产业园区集聚创新要素和成果转化配套,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引进授权与对外授权双向通道,创新发展有更多种路径。

三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更加严峻,与老龄化相关的肿瘤等重症和慢病患者与日俱增,罕见病患者近两千万人,严重影响众多家庭的生活质量,健康中国和高品质生活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另外,在“大智云物移”的新技术时代,突破企业边界,经营哲学以人为本,企业既要与上下游客户共赢,还要与命运相关体共生、与社会广义要素共存,组织形态发生变化,管理方式或将颠覆。

生物医药的定义和范围并不统一。在国际上,生物医药主要是指以重组蛋白、抗体等为主的新兴生物药;而在国内,则通常指全部的医药产业,不仅包含新兴的生物药领域,还涉及化学药、原料药、中药及医疗器械等传统医药产业

现代生物技术先后经历了三次革命性进程。

第一次革命是建立分子生物学,早在150多年以前,巴斯德发明了霉菌培养技术,后来人类相继掌握了啤酒酵母培养、用细菌生产氨基酸等多种技术和工艺。直到20世纪中叶,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现代生物学开辟了一条极富成效的新路。随后的生物技术两大革命都是建立在DNA结构之上

第二次革命是基因组学的发展,美国历史学家奥赛尼哥将1973年确定为“当代生物技术的诞生时期”,这一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重组DNA技术,两年之后,英国的科学家采用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然后阿基拉德林斯发现遗传工程方法。

美国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将正在发生的生物技术第三次革命概括为“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和工程学的汇聚”。物理科学的新成果,从离心分离到色谱法,再到电子显微镜和强大的成像技术,使得生命学家更好地理解分子和细胞的生理过程,还能揭示人体器官系统的奥秘。以物理科学为基础的工程学,甚至包括数学,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保障。

生物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仍在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给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药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广义的生物药包括酶、细胞因子、激素、抗体、疫苗、血液制品、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等几大类。生物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征和产业壁垒。

生物药多为蛋白质等大分子,其分子量巨大,通常>5000Da,蛋白质空间结构复杂,以单抗药物为例,其分子量高达150k~160kDa。而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分子量通常<1000Da,如阿司匹林的分子量仅为180Da。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2)

传统的化学药分子结构简单,合成后结构相对稳定。而生物药不仅分子量大,结构非常复杂,有活性结构、功能结构等区分,并且这些结构都需要经过基因表达才产生,增加了大分子生物药在合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其研发和生产难度均高于传统化学药。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3)

生物药发展迅速

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开启了生物医药大时代。1986年,第一个抗体药获得FDA批准上市,生物药发展进入产业化。从发展阶段来看,生物大分子药物基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86~1995年是生物药物的初期发展阶段,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这一阶段每年获批上市的药物数量在3个以内,以表达难度较小的干扰素、酶、因子类产品居多。

1996~2013年是生物药物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突破,药物上市速度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有5个左右药品上市,抗体和激素类产品的比例明显提高。

2014年至今是生物药物的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治疗性的单抗类药物,呈现爆发式增长。

目前在治疗性的生物药物中,抗体类药物数量占了一半的比例,正是由于抗体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它将成为未来生物药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细分领域。截至2017年底,批准上市的生物药主要集中在五大类,抗体、酶、干扰素、因子类、激素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4)

由于抗体药在生物药中的重要地位,抗体药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抗体类药物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罗氏、艾伯维和强生作为抗体药市场的龙头企业成为第一梯队,三者占全球抗体类药物超过60%的市场份额。施贵宝、诺华、安进和默沙东紧随其后,形成第二梯队。前七大巨头公司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但是,其他多家国际医药企业积极布局抗体药物,例如梯瓦和葛兰素史克在哮喘领域、礼来和默沙东在抗菌抗体领域。随着新药获批上市,抗体类药物的市场未来将更趋多元化。

生物药研制的壁垒

壁垒一:药物的筛选(药物发现)。生物药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其针对病症的靶点(或作用机理)相对较少,这是由生物药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已开发的抗体靶点仅有27个,其中仅有5个热门靶点产生了重磅产品

壁垒二:药物的表达与纯化(药物生产)。生物药的表达是其生产的过程,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药均是体外重组的蛋白质,因此需要构建稳定、高效的高表达细胞株来实现生产。

壁垒三:药物的规模化生产糖心vlog在线观看。生物制品将实验室的产能规模化,一般需要经历工程细胞库的构建、摇瓶工艺开发、小试工艺开发、中试放大、生产纯化和制剂等许多步骤。但生物药的生产过程(表达过程)不同于化学药的线性放大,细微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整个产品的产量降低或全部失效。所以,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生物药研制的核心,质量检测标准的建立和验证也是关键环节。

生物类似药,也就是生物药的仿制难度极高,尤其是对于单抗类药物,几乎相当于一次重新研发。某跨国药企的实践表明,生物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投入成本是典型化学仿制药成本的30倍以上。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革命性浪潮,引发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综合国力变化。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美国发布《国家生物经济蓝图》,实施“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欧盟科技发展的新框架将一半左右的研发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英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设立“生物技术协调指导委员会”,采取措施促进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德国政府发布《生物经济战略》。新加坡制定“五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规划;日本政府制订“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成立生物技术部,专门投入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

我国生物药处于起步阶段

与美欧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还较小。美欧日在生物药和生物类似药全球市场的比重高达95%左右,我国的全球市场地位非常弱,其中既有价格因素,也有产业基础因素。从价格来看,生物药相对于一般的化学药物价格上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国内的肿瘤患者年均生物药花费高达20万元。一方面,许多肿瘤和免疫性相关的生物药主要依靠进口,特别是单抗类药物。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5)

从2017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生物制品领域的工业产值并不高,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部的11.0%,其中以血制品和疫苗为主,真正的生物药企业的收入占比仅有3%~5%。

制药巨头高强度研发

创新药,特别是明星药物(或称重磅新药)对制药巨头的意义非凡。全球医药巨头依赖于专利期内的重磅新药,凭借突破性的技术优势和临床疗效,排他性占领市场,为企业贡献丰厚的销售和利润,从而有效规避了新药研发的高风险。根据对美国市场的统计,新药经FDA批准上市6~10年后即可达到销售峰值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6)

全球50强制药企业平均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8.95%,其中接近一半的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20%,再生元的研发投入比重更是高达61.47%。强生的研发投入强度最大,高达106亿美元,默沙东和罗氏紧随其后,投入金额都接近百亿美元

从研发管线上的在研产品数量排行来看,全球前二十大制药企业的格局基本稳定,只是排名顺序有些变化。这些领先企业集中在美欧日发达市场,其中美国企业8家、欧洲企业8家、日本企业4家

2.2 产业转化的集群高地

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共有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包括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研究三角园、圣迭戈。最著名的旧金山硅谷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度最高,从业人员占到全美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57%,R&D投入占59%。欧洲发达国家基本建成了本土的生物医药产业区,例如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丹麦—瑞典生物谷

2.3 领先药企的分布

强生、罗氏、辉瑞位列前三名。入选的企业高度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只有1家来自以色列,美国的企业数量过半,达到8家,欧洲四国共有6家企业进入榜单。这种格局说明,一百多年以来,现代制药起源地的欧洲,以及创新策源地的美国,始终占据全球医药产业的绝对优势,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7)

全球制药领先企业高度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以创新见长的美国拥有全球一半左右的顶级制药企业,历史悠久的欧洲拥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常青藤世界名企,日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制药舞台上的重要群体力量。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亚则是以其差异化的特色,拥有一席之地。

1973年被称为“当代生物技术的诞生时期”,这一年美国的四位科学家发现了重组DNA技术。1975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采用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1978年,第一家专门定位于遗传工程的基因泰克公司成立。到1984年初,约有100多家企业涉及单克隆抗体研究与开发的基础领域,另外一些企业则生产氨基酸、酶和其他原材料。到商品化生物技术20年后的1994年,美国有25家处于领先地位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中有7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亿美元,仅4家公司实现盈利。美国始终拥有最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化能力。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医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医药专利,美国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50%以上,世界上领先的生物药企业总部大多集中在美国。

美国生物药十强企业中只有3家的总部不在美国,它们都是欧洲的著名药企:罗氏(瑞士巴塞尔)、赛诺菲(法国巴黎)和诺和诺德(丹麦)。其中,罗氏和赛诺菲原来都定位于小分子化学药,除了赛诺菲的预防性疫苗实力强劲以外,其在生物药市场上,均乏善可陈。但是两者把握产业转型机遇,分别兼并了美国的第一大生物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和第三大生物公司健赞(Genzyme),随后改变市场格局,迅速进入生物药领域第一梯队。由此可见,美国市场上非本土的生物医药领先企业非常罕见。

2.4 市场增长的空间

印度的医药产业是仅次于IT产业的最发达的产业之一。得益于宽松的专利保护、鼓励仿制鼓励出口等产业政策,以及丰富的产业工人基础,印度的医药产业基本完成了“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仿制药—专利创新药”的产业升级路线,同时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是药品的内需市场并不发达,在全球医药市场的排位比较靠后

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Inc.,以下简称“吉利德”)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城,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美国、欧洲和国际上未能满足的医疗领域,发现、开发和商业化新疗法和创新药物。吉利德是一家年轻的制药企业,具有鲜明的硅谷企业特质,追求卓越技术,被誉为“全球创新药的极客

3.4 向吉利德学什么

吉利德的成长体现了“强大科学—疾病治愈—商业成功”的商业模式。此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极高的治愈率,另一个是极高的治疗价格。索非布韦一个疗程8.4万美元,哈瓦尼一个疗程9.45万美元,依柯鲁沙一个疗程7.45万美元,如此高昂的价格即使在商业医疗保险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引起了非常大的挑战。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医保体系根本难以承受

企业的聚焦领域不一定扎堆在竞争激烈的热门大类,中小领域也能诞生伟大的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并不是选择聚焦领域的唯一标准,还要研判未能满足的医疗需求,关注未来重大疾病的趋势,例如AD、肥胖症、Ⅱ型糖尿病、精神神经疾病、肿瘤、疼痛、心血管疾病,等等。大量患者人群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革命式的产品才能成为最大赢家。

以色列梯瓦制药工业有限公司(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imited,以下简称“梯瓦”)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致力于仿制药(指非化合物专利药品)、专利品牌药品和活性药物成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梯瓦从一个在骆驼和毛驴背上运输药品的批发企业,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仿制药领先企业。从以色列起步到主攻欧美市场,拥有美国处方量最大份额,可以保障欧洲三个最大的市场法国、英国、德国每个公民每天的用药需求。

仿制药仍然是梯瓦由始至终的最重要核心业务。借助于犹太民族的科技优势,梯瓦在仿制药产品开发的竞争中占尽先机。在整个90年代期间,梯瓦在美国注册的仿制药产品总数量遥遥领先于其竞争对手,从而构筑一个宽阔的产品线架构。

1996年,梯瓦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9.54亿美元,这个数字是1990年的3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奉行的激进并购与联盟战略更是加快了梯瓦产品向全球市场渗透的步伐。1998年,梯瓦以8700万美元收购荷兰Pharmachemie公司,此举令梯瓦很快就占据了荷兰仿制药市场40%的份额。1999年,梯瓦对位于美国麻省的Copley药厂开出了2.2亿美元的收购报价,Copley药厂曾经由德国赫斯特管理,将其纳入麾下,有助于梯瓦更好地在仿制药的高端市场上行销相对价格较高的产品而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2000年,梯瓦收购加拿大第二大仿制药企业Novopharm公司,由此加速了其在加拿大市场上攻城略地的步伐。

另一起兼并案则发生于2010年3月,经过了艰难角逐,梯瓦最终击败了辉瑞公司,以近50亿美元的报价收购了德国老牌仿制药企业通益制药,这项交易巩固了梯瓦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仿制药市场上头把交椅的地位,而这也是继美国市场之后全球最重要的仿制药市场。2011年,梯瓦以4.6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日本第三大仿制药商大洋药品工业有限公司57%的股份,梯瓦表示正在寻求亚洲的收购机会,以提高销量、扩张产品线。

内忧外患双重打击

梯瓦2015年创造了仿制药最大规模的并购纪录,然而这次收购并没有体现出历史上多次并购后的协同价值,相反造成了公司的巨大负担。一方面,采用337.5亿美元加10%的梯瓦制药股份的方式,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多国政府机构非常关注这头超级庞大的“仿制药巨兽”对市场的影响,梯瓦在收购过程中不得不放弃一些产品或业务来满足反垄断的要求,这使得并购的目标价值打了很多折扣,造成整个公司的巨大债务。

武田制药株式会社(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武田”)具有两百多年历史,是日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

日本汉方医学是指引入日本后本土化发展的中国传统医学,汉方药则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汉方药与中药同根同源。

汉方医药的理论基础和中医药基本类似,有阴阳、虚实、气血、五脏、治未病、针灸、养生等,诊疗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种。通俗来说,汉方医药就是日本化了的中医药。

日本汉方制剂的品种及剂型较为集中,以颗粒剂最为常用,而颗粒剂在日本大多数由浸膏制成,因而称之为浸膏制剂。浸膏制剂既继承了汤剂的综合疗效高、易吸收、显效快的优势,又具备成药易保存、易携带和便于服用的特点,同时,还克服了传统中药口感苦涩、服用量大、工艺不合理、有效成分破坏严重的不足,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当前,浸膏制剂为汉方制剂中生产量大、品种多、十分畅销的剂型,在纳入保险的148个医疗用汉方制剂处方中,有147个是浸膏制剂。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存在产、学、研脱节的问题,研发产出效率低下,研发取向也主要集中在层次较低的三、四类新药上。为了扭转这种态势,我国需要对研发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

汉方药各种剂型的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并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如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技术、洗净灭菌技术等。在浸膏生产中,从投料到冻结干燥制成干浸膏,全部工艺过程由中央管理室的操作盘进行自动控制。日本汉方制剂生产的机械化、连动化、自动化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日本汉方制剂生产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缺席化学药创新热潮有历史必然性,因为长期压抑的商业文明、基本空白的化学工业、积弱积贫的社会环境。

国家“千人计划”的科学家创业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其中具有标志性的创业企业有:2000年李革创建药明康德,2001年鲁先平创建微芯生物,2003年丁列明、王印祥创建贝达药业。更多的创业人才出现在2010年之后,王晓东2011年创办百济神州、俞德超2011年创办信达生物、黄岚2012年创办万春药业、吴劲梓2013年创办歌礼……

大大小小的CRO公司如雨后春笋,方恩医药等企业定位国际水平的临床CRO服务,助推创新药大浪潮。成都先导定位生物技术服务,建成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与先导化合物筛选创新平台,成为全球能提供该技术服务的三个厂家之一。

7.2 生物药市场的参与者

研发驱动的初创型生物技术公司是国内生物药行业的主力军,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再鼎医药等为代表

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学药研发遇到瓶颈,生物技术的革命为新药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领域,国际制药巨头积极涉足生物技术领域,在此大背景下,国内大药企纷纷布局生物制剂。大药企借助成熟的化学药业务,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布局以单抗为主的生物药研究,形成传统化学药加生物制剂的混合模式。代表企业有恒瑞医药、康弘药业和丽珠医药(丽珠单抗),等等。

信达生物

2011年8月,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由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俞德超博士等创立,注册资本1.2亿元人民币。公司创始人俞德超博士是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溶瘤免疫治疗药物安柯瑞和中国第一个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新药康柏西普的发明者和主要开发者,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位发明并开发上市2个国家Ⅰ类新药的科学家。

研发管线公司已建立起了一条包括13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领域,其中5个产品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3个产品处于临床三期,1个产品已经提交上市申请

信达生物产品线中既有大品种单抗生物类似物,又有独特的创新药品种,自身产品组合联用实现“1+1>2”效果。

复宏汉霖

2007年华人科学家刘世高与姜伟东博士联合创立了Henlix公司,2009年12月,Henlix团队与复星医药合资组建复宏汉霖,主要致力于应用前沿技术进行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生物改良药以及创新型单抗的研发及产业化,产品主要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复宏汉霖的创新单抗的策略是为病患提供“可负担得起”的创新药。其战略是改良式的创新,做Me-better,即针对已经验证的靶点做第二代、第三代的抗体,大大降低产品开发风险和成本。

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是一家植根中国的全球性商业化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开发和推广靶向和免疫肿瘤治疗,在研产品线包括新型小分子口服靶向类和单克隆抗体类抗癌药物。

百济神州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在苏州和广州建设两大生产基地,在上海设立商业运营中心。

研发方面,百济神州在研发每个药物时,都以追求“同类最佳”为目标,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多个在研产品具备best-in-class潜力,创新产品采用中国和全球同步开发的策略。

7.4 大型药企布局生物药

恒瑞医药

恒瑞医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化学与生物药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创新药的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药、麻醉药和造影剂,恒瑞的抗肿瘤产品及研发管线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在创立之初,恒瑞医药产品以化学仿制药为主,在企业陷于困境的关键时期,主动转型,创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始于2005年,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合成me too & me better小分子药物,研究围绕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和胃肠道疾病等方面的新药,

第三阶段:始于2013年,创新研发实现从me-better到de novo创新小分子药物的转变,并开始布局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例如单抗和胰岛素等,研发主要涉及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免疫类疾病等领域。

恒瑞医药在肿瘤免疫领域同时积极布局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类型多管齐下,包括单克隆抗体(mAbs)、双特异性抗体(bsAbs)、细胞免疫疗法和溶瘤病毒等,目前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研发管线,将成为公司开发免疫联合疗法的坚实基础。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8)

恒瑞采用“内外兼修”的模式,内部加大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me-better策略,紧随国际主流靶点,快速跟进(fast follow),布局PD-1和ADC等创新品种。外部通过创新产品的引入及自有产品海外授权,优化补充研发管线产品组合,获得经济回报。

康弘药业

成都康弘药业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伊尔康制药由成都济民制药厂改制而来,几经改制和资产重组,最终成立成都康弘药业。康弘药业旗下共有9家子公司,业务主要有三大板块,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非生物药领域是公司的传统优势领域,

公司在2005年成立康弘生物,开始研发康柏西普

康柏西普作为眼科生物大分子药物,在2018年为康弘药业带来9.50亿元的收入,靠着这款明星产品,康弘也逐渐成为眼底病领域的领军者。

2017年,康弘收购以色列IOPtima公司,后者主要从事眼科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康弘由此扩充眼科产品线,向眼科器械和耗材领域进军。此外,康弘还加大对康柏西普的研发投入,开发新的适应症,或者通过并购、许可等方式,涉足青光眼、白内障、验光整形、眼部肿瘤等各个亚科,由此向真正的“大眼科领军者”迈进。

7.5 国内生物药发展前瞻

生物药创新存在“扎堆”现象,同质化比较严重。在开发上一个热门靶点往往是几十家、几百家同时在做。40%的创新药研发集中在肿瘤领域,1/3的在研药物集中在TOP10靶点,CAR-T、PD-1、PD-L1等热门靶点上的企业数量超过百家

全球创新药开发的靶点比较分散,TOP10靶点只占到14%

13.3 典型企业的并购发展

华润医药

华润医药依托华润集团在并购资金、产业协同、政府资源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推进外部并购,优化内部资产和业务平台,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特色。旗下拥有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和东阿阿胶三家上市公司。华润三九为OTC及中药处方药业务平台,东阿阿胶是国内阿胶行业龙头老大,华润双鹤则是化学药业务平台。华润医药的业务板块比较均衡,化学药与品牌中药,处方药与OTC,制造与分销,每个领域的实力都比较强大。2018年,华润医药继续加码制药业,控股江中集团强化OTC优势,并推动医药零售领域更大发展。

13.4 应运而生的投资基金

内资成立的基金

绝大多数企业发起或者参与的投资基金,运作定位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围绕企业的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项目并购或合资合作,以补充完善产品线和业务板块。二是开展以投资基金为主体的少数股权投资业务,以获取超额投资收益。

除了企业发起之外,多个省市的地方政府纷纷成立产业基金,支持生物医药支柱产业发展。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产业基金规模较大,有的高达百亿元甚至数百亿元。国内资本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大多以产业为核心,投资策略上的主要特征有:聚焦前沿技术、定位早期阶段、选择一流团队。

外资持股基金

恒生前海基金为外资控股70%,另有17家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为49%。外资持股的基金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即银行类、政府投资类、基金公司类、资管公司类、基金会类。许多外资持股基金在二级市场上买卖上市公司股票,对医药板块的运作非常频繁,并获得了不少投资收益。例如在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奥本海默基金先后买入3300万股和1180万股恒瑞医药,持有的成本价格50元左右,对照曾经高达102.87元的股价,投资收益巨大。

也有外资持股的基金定位于产业投资。例如礼来亚洲基金(Lilly Asia Ventures)是一家在医药板块进行战略投资的基金公司,也是中国最早的跨国制药公司投资设立的产业基金。礼来亚洲基金管理5只美元和人民币基金,投资阶段从初创期、成长期到上市前期(Pre-IPO)。

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一般是投资者,出资方)数量已增至18987家。LP群体扩容较快,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的LP以企业、高净值个人、非市场化管理的政府引导基金为主。非机构化的LP关注短期收益,容易受二级市场传导,进而影响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泛指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或自然人)的投资行为。

日本政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重建急慢病的就诊协作机制。80年代通过“医疗法”,明确区域医疗计划和医疗机构的转诊条件,并配套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政策,1993年开始创设“疗养型病床群”。我国近年来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内容与日本异曲同工,只是我们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来看,中日两国医药产业的相似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我国的医药产业现状大致相当于日本的80年代初,而正在推进的许多深化医改的举措则跨越了日本的八九十年代直至当前。

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跃居全球第二大市场,超过日本市场,2017年日本药品市场占据世界总量的比例仅为8%。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9)

日本医药市场总额及增长率走势

上海是中国医药工商业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上海曾经孕育了一批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1951年,中国第一支青霉素在上海第三制药厂诞生;1953年,第一个抗结核药异烟肼在上海信谊生产面市;1958年,第一个甾体激素类药物黄体酮在上海通用投产、第一个抗肿瘤药品盐酸氮芥在上海海普投产;1964年,国内第一枚人造心脏瓣膜在上海研制成功……

商业领先工业滞后

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来看,医药商业发展迅速,占据产业规模的比重接近六成,并在全国行业中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国内医药商业前三强中,国药控股和上药控股的总部均在上海,对本市的医药商业发展发挥支柱作用;另外,上海医药商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上海医药和国药控股在上海终端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商业集中度水平。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0)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1)

上海医药工业在新的发展时期有些滞后,曾经的市场竞争优势受到挑战,以产品优质、安全为特点的“上海品牌”企业逐步被外地企业赶超,上海医药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弱化。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2)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3)

全国医药工业前五强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到2017年,前三强稳固,吉林省超越广东省稳居第四。上海的地位则在逐步弱化,2005年上海医药工业的各项指数稳定在全国第5位,工业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6.14%;2010年上海医药工业规模下滑到全国的第7位,占全国比重的4.25%,但仍是直辖市首位;到2016年上海医药工业规模下降到第13位(2017年第14位),占全国的比重下降到3.37%,并落后于北京。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4)

从企业层面来看,2016年全市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50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9家,比2012年增加4家。其中,上海医药、复星医药和罗氏三家企业的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在上海生物医药工业的发展中起到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根据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16年医药工业百强榜,上海共有11家药企(总部位于上海)入围,相比江苏、山东等医药工业强省有一定差距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5)

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500强企业中,上海企业有34家,数量位列全国第四,浙江54家、山东42家、江苏37家。

截至2017年3月,上海医药工业应报企业数量272家(2010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显示,上海市共有医药工业企业397家)排名全国第2位,仅次于浙江省的399家,远高于北京的160家和天津的112家。上海市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超过80%。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全国14家大健康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中,生物医药领域共有6家,上海的联影医疗(医疗器械)和复宏汉霖(生物制药)以估值50亿美元和31.8亿美元分列第一、第二位(北京的科信美德位列第三、北京的诺禾致源、武汉安瀚和苏州信达生物并列第四)。

15.3 上海张江中国药谷

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浦东新区成立,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两年后,张江高科技园区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1996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药监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建张江“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张江药谷集聚了上海全市近八成的医药研发机构,已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瞩目的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其中包括: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企业、40余家研发服务外包(CRO)公司以及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内顶级药物研发机构

研发服务外包既是衡量产业创新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做强研发的重要抓手。“张江药谷”是全国生物医药专业研发服务外包(CRO)机构集聚度最高、承接研发外包业务最活跃的两大地区之一。上海市研发外包服务项目数量在全国登记合同总数的占比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7年全市的研发服务外包收入235.03亿元,其中近60%集中在张江。

持续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能级。2004年张江成立药谷孵化器,为入驻企业提供精装修的实验室、大型仪器的检测服务,以及金融服务。张江药谷孵化器已经培育了400多个创新型的生物医药项目,目前有70多家初创阶段的企业入驻。

2015年11月,上海市发布“双自联动”,即《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开展创新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建立张江空运货物服务中心、建设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等10项创新试点。例如在新药审批上,上海市新药审批的一个分中心已落户张江,未来还将争取国家的新药审批分中心。在生物医药研发的跨境材料通关方面,其他地方可能需要2~3天,而通过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只要6~10个小时,这主要得益于关检联合查验平台、“一站式”通关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多重功能的整合创新。

其实早在2009年上海市政府为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确立了浦东、闵行、徐汇、奉贤、金山和青浦六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市、区两级对于落户在产业基地的项目和企业,配套相应的用地、资金和投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80%的产值来自6个产业基地,新增的投资产业项目80%以上也集中在这6个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医药产业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快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省政府始终将其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改革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006年,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业销售赶超江苏排名全国第一,随后多个年份,山东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资产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首位。山东的医药产业体系不仅门类齐全,而且规模优势非常强大。

山东医药工业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全省增速最快、增长质量最好的产业之一,在全省工业行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5年医药工业销售总额占全省工业总额的比重为2.87%,比五年前提升0.8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为4.53%,比五年前提升1.71个百分点,医药产业的贡献度逐年提高。

2017年,山东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86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99亿元,同比增长11.88%。利润总额510.2亿元,同比增长14.41%。

糖心vlog:书单56:生物医药大时代(图16)

子行业结构方面,最大的细分领域是化学药,市场比例为41.7%,其中原料药的比重较高,终端制剂产品占全部医药市场总量的比例较低,2013年仅为20.5%。仅从制剂的销售总额比较,山东省落后于江苏等其他省市,总量领先的优势掩盖了核心领域(化学制剂)的不足。原料比重过高造成企业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并且产能过剩,开工率低。

生物药的市场结构为18.16%,比重不高,而且销售增幅仅为0.40%。在全球生物药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山东的药企还没准备好,生物药的销售贡献较低,品种结构调整和新产品上市的速度有待提高。企业结构方面,山东医药行业基本上都是本土企业,外企的比例很低,把握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较弱。截至2018年底,“三资”企业有110家,仅占全省医药企业数量的12%左右,并且销售规模普遍较小。全球500强中的药企没有一家落户山东。

重点支持齐鲁制药、新华制药、鲁抗医药、威海威高、鲁南制药等50个重点骨干企业

2017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山东省仍是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但数量下降到13家,其中前10位中仅有1家(齐鲁制药),前40位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8家下降到5家,另有7家曾经是百强企业现已跌出榜单。

2017年,山东省医药工业主营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90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有31家,过50亿元的企业有9家,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而齐鲁制药以201亿元成为山东省首家突破200亿元大关的制药企业。

2016年,山东省化学原料药产量达4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近40%。齐鲁、睿鹰、鲁抗的头孢类原料药,寿光富康的原料药和中间体总量居全国前列。化学和生物创新药方面,绿叶制药的麦通纳、希美纳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位。

达因制药的儿童药物和黄海制药的心脑血管药物具有明显优势,东阿阿胶的EPO和瑞通立在市场上也取得优良表现。

医疗器械方面,威高集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心脏支架、人工肝、人工肺、人工骨等高端创新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高端医疗设备,新华医疗、威高集团等企业生产的高性能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心电监护系统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部分产品出口国际市场。

2017年山东省的医药流通市场规模为1144亿元,排名全国第6位,落后于广东、江苏等医药产业大省。究其原因,主要与山东整体的医药营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8年10月28日,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生命科学园区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各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50强榜单。山东省有5个园区入选,分别是济南高新区(第5位)、威海火炬高新区(第19位)、淄博高新区(第20位)、烟台高新区(第40位)、烟台经开区(第41位)。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环境得到外资的青睐,成为跨国医药企业布局中国的优选之地。全球财富500强榜单上的医药企业,例如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等等,都已在江苏建立合资企业。

企业创新非常活跃,新药申报数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省市,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对全国医药行业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来看,医药工业发展迅速,在全国行业中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医药商业相对滞后。

江苏不仅是医药大省,而且是医药强省,在全国医药工业的地位非常稳固,始终位于前两位,有些年份处于第一位

江苏的药企不仅销售规模领先,而且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也非常抢眼。恒瑞医药的市值在2017年第三季度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2018年3月突破3000亿元,不断刷新医药行业的市值纪录。

新药申请数量全国最多

高端人才密集

17.3 一城六区集群发展

江苏省将生物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21世纪以后,泰州、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新建多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城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格局。

18.1 医药强省工业乏力

2010年全省医药产业总值约1150亿元,增长速度居全省九大产业之首。

过“十二五”发展,2015年广东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64亿元,利润总额165亿元,比2010年增加96亿元,年均增长27.8%。2015年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主营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期间,行业龙头企业广药集团、康美药业、丽珠医药集团、联邦制药、信立泰药业、国药致君发展迅速。

商业最强工业乏力

广东省经济发达,是我国医药流通最重要的供给和销售市场。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2017年的统计数据,广东省医药商业企业主营业务完成销售1870亿元,占全国总销售额的9.3%,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药品流通行业销售规模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15.9%,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1.3%),而且药品流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药品批发企业161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372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7929家。

医疗器械国内领先

研发服务外包较弱

广东省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如广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深圳国家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基地、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园、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广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了“三中心多区域”的总体格局,“三中心”是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定位为高潜力的追赶型基地,广州白云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荔湾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则是重点支持型基地。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首个经济特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2005年,深圳市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随后培育了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际生物谷两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在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医学影像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拥有华大基因、迈瑞医疗等一批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细分专业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

国际生物谷国际生物谷新建于2013年,是深圳市继前海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增长极。生物谷规划构建“一库一院两园多平台”的产城融合格局,重点发展国家基因库、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生命科学产业园和海洋生物产业园等空间载体。国际生物谷引进多个国际一流团队,包括“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正在推进建设的“沃森生命科技中心”、巴里·马歇尔建设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及精准医疗中心、美国三院院士伯纳德·罗兹曼的罗兹玛转化医学研究院,生物谷园区引进生物企业52家、科研机构11家,年产值逾8亿元人民币,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生物医药产业链完整

深圳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在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医学影像等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并培育了生物疫苗、干细胞等特色细分领域。基因检测领域,国家基因库落地深圳,国家基因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库,未来将为深圳市基因检测的发展提供强大平台支撑。深圳市拥有基因检测领域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研发型企业赛百诺等一批优势企业。医疗器械领域,深圳集聚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00多家,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占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8%左右。集聚了迈瑞医疗、理邦、先健、开立、稳健、新产业等一批优秀企业,其中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40多家。医药领域,国药一致、海王集团、华润三九、健康元、泰康等国内知名企业进驻基地。另外,深圳吸引了赛诺菲巴斯德和葛兰素史克两大国际疫苗巨头落户,增强深圳在疫苗领域的优势。

四川是中药大省,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中药产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三位,其中,中药饮片居全国第二位,中成药居全国第四位。

19.3 产业园区建设

高地医药园区建设是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四川省积极支持成都国家高新区、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眉山医药工业园,江油工业园区等生物医药园区和孵化器建设,形成一批医药产业专业化园区,其中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带动四川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核心。


糖心vlog 糖心vlog入口
Copyright © 2022-2026 糖心vlog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